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扎实推进劳动实践育人,凝练劳动实践育人特色,特在3月筹划成立劳动教育社团——耕耘社,社团成立后,在指导教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启航:沃土初垦育新苗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自2025年3月31日始,马克思主义学院耕耘社的师生们便谋划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工作的开展。他们挥锹翻土、平整田垄,让荒芜的土地重焕生机。经过连日劳作,板结的土层变得疏松肥沃,一株株粒饱含希望的鲜嫩幼苗扎根沃土,在春风中孕育着成长的力量,为基地绘就了一片蓬勃的绿意。
二、耕耘:匠心守护待花开
播种之后,便是日复一日的悉心呵护。同学们每日穿梭于基地,观察植物的细微变化,用汗水书写着对生命的敬畏。4月21日,暮春时节,樊静、甘芬两位老师来到基地,指导黄瓜苗搭架工作。她们手持竹竿,边示范边讲解:“竹架要呈‘人’字形深扎土中,绑绳需松紧适度,既要固定藤蔓,又要留足生长空间。” 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同学们默契配合,很快搭起一排排整齐的竹架,新生的黄瓜藤蔓蜿蜒而上,在风中轻轻摆动,仿佛在向守护者们致意。
番茄苗长势迅猛,移栽工作刻不容缓。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带着土坨将幼苗移出,如同对待珍宝般植入新的苗床,随后浇下定根水,让每一株幼苗都在新的 “家园” 里站稳脚跟。辣椒苗开花之际,同学们又忙着精细浇灌,用行动诠释着“一花一果皆不易”的道理。
五一前夕,惠斌老师以身作则,率先来到基地加固植株。他为藤蔓松绑、重新捆扎,动作轻柔而熟练。在他的带领下,同学们分工协作:有人细致松绑,有人加固支架,有人清除杂草,有人提桶灌溉。清水浸润着每一寸土地,也滋养着师生们对劳动的热忱 —— 每一道工序都是对生命的守护,每一滴汗水都是对成长的期许。


三、成长:磨砺淬炼共前行
劳动的旅程从不是一帆风顺。湿热天气导致几盆月季出现黄叶烂根,番茄幼苗移栽后略显萎靡,通风不畅让部分植株泛起蔫意…… 面对这些挑战,同学们没有气馁,而是带着问题向老师和基地工作人员请教。老师们手把手指导他们分析病因:“盆栽积水要及时排水,松土时注意不伤根系;移栽缓苗需遮阴保湿,通风不足要修剪过密枝叶……”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株株植物重焕生机,正如同学们在挫折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团队协作的精神,在劳动中愈发彰显。浇水的同学挑着水桶往返于水源与菜地之间,脚步稳健;除草的同学俯身田间,指尖翻飞,将杂草一一清除;松土的同学紧握铁耙,让板结的土壤变得松软透气。当搭架时竹竿难以固定,总有几双手及时扶住;当移栽时幼苗不慎受损,总有人轻声安慰并协助补救。在这片土地上,同学们不仅学会了翻土、搭架、育苗等劳动技能,更懂得了责任与担当—— 每一次默契配合,都是一次心灵的贴近;每一次共同攻克难题,都是一次成长的跨越。
四、展望:赓续初心向未来
时值五一国际劳动节,耕耘社的师生们在劳动中体悟着 “劳动创造幸福” 的深刻内涵。他们将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指引,让“劳动最光荣”的信念扎根心田。未来,耕耘社将继续探索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让这片实践基地不仅成为植物生长的沃土,更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家园。
当微风拂过田间的竹架,当阳光洒向茁壮成长的幼苗,我们坚信:在师生们的共同耕耘下,劳动教育的种子必将在九州网页版青年心中生根发芽,结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丰硕果实,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